|
有一个传说,伟大的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并不是死于决斗中的伤口。
在俄罗斯,名人之死常常被神话所包围。因此,根据各种传说,亚历山大一世皇帝其实并没有英年早逝,而是在西伯利亚的修道院中隐居,活到了耄耋之年;俄罗斯著名作家尼古拉-果戈理因为昏睡不醒而被活埋;尼古拉二世的女儿阿纳斯塔西娅在皇室被处死后幸存了下来......
俄罗斯最著名的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本人也未能幸免于类似的猜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他去世近200年后,关于这位诗人的新神话仍然层出不穷。例如,俄罗斯互联网上有一个假说已经流传了大约10年,说亚历山大-普希金并没有死,而是移居法国,以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名字继续写作生涯(大仲马的小说在俄罗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一读再读,每个俄罗斯人都熟悉《三个火枪手》中的主人公)。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普希金和大仲马的传记中竟然有许多神秘的巧合。
普希金的最后决斗和秘密埋葬
1836年,整个圣彼得堡都在流传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冈察洛娃与法国人乔治-夏尔-德安特斯(Georges-Charles d'Anthès)有染的谣言。冲动的普希金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向达安塞斯挑战决斗,诗人在决斗中受了致命伤,两天后去世。
俄国最重要的诗人之死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场悲剧和震惊,圣彼得堡人倾向于将发生的一切归咎于当局和上流社会。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诗人故居外,表达他们最后的敬意和不满。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骚乱,皇帝下令不举行公开葬礼。公众被告知告别仪式将在圣彼得堡的圣伊萨克大教堂举行,但在宪兵的护送下,灵柩在夜幕的掩护下被运往遥远的普斯科夫州。普希金被悄无声息地安葬在离米哈伊洛夫斯科耶家族庄园不远的一座修道院里。除了宪兵,只有他的一位朋友和几个仆人出席了葬礼。
这样的死亡和葬礼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此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普希金经常抱怨自己感到绝望。他对自己在宫廷中的屈辱地位和参加舞会的义务、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艰难关系、巨额债务以及妻子不愿放弃在首都的生活而搬到乡下居住感到不满。摆脱这种僵局有两种可能:死亡或失踪。除此之外,普希金一生从未获准出国旅行,而他却迫切地想去欧洲看看。有一种阴谋论认为,是俄国沙皇亲自派普希金以大仲马的名义到巴黎当间谍,据说还为此偿还了他7万卢布的债务(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普希金会成为大仲马吗?
亚历山大-大仲马/亚历山大-普希金 普希金精通法语,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就是用法语写成的。换句话说,从假设的角度讲,他可以很容易地写出法国小说。此外,大仲马最著名的小说,为他带来文学声誉的小说(《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基督山伯爵》和关于纳瓦拉的亨利的三部曲),都是在普希金 "去世 "之后--1840 年代中期--写成的。1840 年,一部名为《击剑大师》的小说以大仲马的名字出版。
根据情节发展,作者得到了一位在俄国教授击剑的大师的笔记。他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十二月党人--1825 年圣彼得堡贵族起义的参与者。起义被镇压,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十二月党人的话题与普希金的心息息相关,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他的朋友,而他自己只是避免成为密谋者之一,因为当时他已经流亡在外。然而,他从未用俄语写过任何关于这些事件的散文作品。
同样奇怪的是,19世纪60年代,大仲马曾去俄罗斯旅行。在首都短暂逗留之后,作家前往高加索(普希金也曾去过那里),甚至见到了《击剑大师》中一些人物的原型。大仲马还对俄罗斯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除其他作品外,他还翻译了普希金的《自由颂》(其革命情绪曾导致这位俄罗斯诗人被流放),以及另一位著名俄罗斯诗人和作家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诗歌和小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据说小仲马不懂俄语,是在作家德米特里-格里戈罗维奇(有一半法国血统)的帮助下完成的。
普希金和小仲马有什么共同点?
小仲马和普希金有很多共同点。例如,两人都有非洲血统。普希金的曾祖父是与彼得大帝关系密切的埃塞俄比亚人阿布拉姆-甘尼巴尔,而大仲马的祖母则是来自海地岛的黑人奴隶。"大仲马的传记作者安德烈-莫鲁瓦(André Maurois)这样描述大仲马:"他就像一股自然的力量,因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非洲人的血液。
此外,他们的年龄几乎相同,普希金生于1799年,大仲马生于1802年。两人都觉得纪律和限制是沉重的负担,两人都热情冲动,对女人有着惊人的喜爱,两人都落得个身败名裂、流亡海外的下场......只要看看这两位作家的肖像,相似之处就一目了然了!
彼得-索科洛夫。普希金肖像/弗朗索瓦-约瑟夫-海姆。大仲马肖像 两位作家的笔迹也疑似相似......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支持了阴谋论--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名叫埃德蒙-唐泰斯(Edmond Dantès)(而普希金的 "凶手 "是乔治-夏尔-德安泰斯(Georges-Charles d'Anthès))。大仲马笔下的丹泰斯自导自演了一场死亡,并给自己换了一个基督山伯爵的身份。
《欧仁-奥涅金》中有一段关于诗人连斯基因嫉妒而决斗并死亡的描写,这与普希金本人的生平事迹实在是太吻合了。
我们还可以补充一点,这两位作家都非常多产,他们都喜欢历史,都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崇拜者,他们的创作体裁也多种多样--他们都写过戏剧、小说和诗歌。
总之,如果人们真的愿意,或许可以相信普希金就是大仲马......但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显然是在普希金去世之前),大仲马的剧本《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安东尼》、《拿破仑-波拿巴或法兰西三十年历史》以及其他作品是如何在巴黎成功上演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还有,在他的俄国之行中,怎么会没有人认出他就是普希金呢?
奥雷斯特-基普伦斯基。亚历山大-普希金肖像,1827 年;大仲马照片,1855 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